近日,英国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公布了2015年跨国汽车公司研发投入排行榜。
大众汽车以153亿美元的研发投入高居榜首,而一直和大众争夺销量冠军的丰田则以92亿美元位居第二。
前20位的榜单中也出现了中国车企的身影,上汽集团排在第19位,比起亚汽车高一位。
国外车企:高投入瞄准未来 合作研发初见成效
虽然大众和丰田一直进行着全球销量冠军之争,但在研发投入上大众则毫无悬念地长期占据汽车行业第一名,2015年研发投入高达153亿美元。而丰田、戴姆勒、通用汽车、福特也是过去几年研发投入前五强的常客,并且都进入了所有行业公司研发投入前20名的榜单中。
据普华永道统计,大众汽车研发费用不仅在行业内领先,甚至也是所有行业第一名,远高于谷歌等人们印象中高科技公司的研发投入。有数据显示,谷歌2015财年研发费用为99亿美元。
而回顾过去几年,跨国车企的研发费用普遍占据当年营收的3-5%,并普遍在2013年达到一个小高峰。唯一例外的可能要数丰田了,以“垫底”的营收占比排在这些跨国巨头之列,全年研发费用最高也不过当年营收的3%上下。另外,虽然各大车企研发费用的绝对数额一直稳中有升,但占据全年营收的比重则出现了下跌。
另外,汽车产经网记者也发现,跨国车企巨头的研发投入与销量基本是正相关的关系。在研发投入榜前列的汽车公司,其销量也基本抢占了全球销量的前10位。常年占据研发投入前两位的大众和丰田,更是围绕“全球销量老大”的位置胶着了数年,且排名也屡次变动。
在财报呈现的大额研发数字背后,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展开合作进行联合开发。如戴姆勒、雷诺、日产三方联盟,共同开发微型车和汽柴油发动机;宝马则与丰田选择了跑车、轻量化、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合作。
意向明确的共同开发在获取成效方面也十分显著,如英菲尼迪、奔驰等品牌新车已经可以见到技术共享的2.0T增压发动机,而宝马和丰田联合开发的跑车项目已在今年初曝光了最新的试车谍照,而这些常规车型的开发无疑将大幅摊薄研发成本。
在未来战略层面,联合开发更有抢占未来、树立标准的影响力。如丰田全力投入的燃料电池车领域,与宝马合作后几乎全部由丰田提供技术。时任丰田副董事长、现任会长的内山田竹志就曾表示,与宝马的合作意在以后推广并普及燃料电池车。
国内车企:投入大幅提升 初探合作研发
从数据来看,国内车企的研发投入经费仍然有限。在国内车企中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团,其研发投入仅为大众集团的十分之一左右。
@page=@
几大上市公司里,上汽集团以巨大的研发投入大幅领先其他厂商。汽车产经网记者查阅年报显示,上汽2014年研发费用达到创纪录的68.32亿元人民币,2013年研发费用为53.亿元,2012年为57.6亿元,2011年为59亿元,连续4年位列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第一名,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11年到2014年分别为1.36%、1.2%、0.93%和1.08%。
有资料显示,上汽集团将主要的研发投入放在了新能源车领域。时任上汽总工程师凌天钧曾于2014年初对外表示,2009-2013年的五年间,上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上的投入高达56.07亿元。其年均投入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与其他车企集中纯电或混动形式的新能源不同,上汽同时也在着手氢燃料电池车的开发,这也是国内几大车企中唯一投身该领域的企业。
与上汽相同,在国内车企中排名第二的比亚迪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有较高投入。比亚迪集团2014年以超过36亿人民币的研发投入名列第二,不过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中包含了汽车、电子、IT等各个方面,而其2015年45.5万辆的销量仅排在车企销量排行的第16名,即使与自主品牌相比,其整体表现依然略逊于研发投入更低的长城汽车。
相比较而言,长安汽车在研发投入上一直比较稳定。每年都在15亿-20亿元之间。稳定的研发投入也让长安汽车尝到了甜头。2015年长安乘用车全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在所有自主品牌中排名第一。
在联合研发方面,国内车企的步伐也比较缓慢。去年,多位自主车企高层在多个场合呼吁,国内车企强强联合,以抵御风险、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曾表示中国品牌应联合进行研发
面对与国外车企巨大的研发差距,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曾发出感慨,“长安研究一个项目的话,人家可以研究十几个。这种差距会让两个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
朱华荣呼吁:“我觉得自主车企之间应该合作。为了避免打架扯皮,可能更多不是对于已有技术的共同分享,而是集中在面向未来的一些目前空白领域的研发上,比如智能汽车领域技术。再比如海外建厂……总之我认为,车企的掌门人一定要很清楚,未来不合作是要死掉的。”
今年2月19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宣布将联合吉利控股集团、科力远股份和云内动力共同投资科力远混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混合动力技术。
通过这一投资,长安和吉利已经在混动汽车方面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盟。据悉,长安汽车多款混合动力车型已提上日程,而搭载CHS产品的吉利帝豪EC7HEV也将在今年内上市。如果这种示范效应的合作取得成功,无疑将刺激其它企业在各种领域进行合作研发。
不过,这样在自主车企之间的合作仍然比较少见。